“用手抵住图案,然后用针插进去,再倒回来,这样一个运针就完成了。”近日,在清镇市宏达苗族工艺制品厂内,苗族刺绣市级传承人刘英正在教慕名而来的游客进行简单的苗绣,让游客亲自上手切切实实感受非遗苗绣的魅力。
苗绣,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,它是苗族“穿在身上的史诗”,以千针万线书写苗族人民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。1977年出生在苗绣世家的刘英,是流长乡腰岩村人,同寨子里许多女孩一样,从小就特别热爱苗族刺绣文化,记事起就在外婆和母亲的教导下学习刺绣。如今,刘英已成长为清镇市有影响力的苗族刺绣带头人之一、清镇市第五批“民族文化传承人”、流长商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、流长苗族乡“四乡人才”代表,更是苗族文化的积极推广者、创新者和坚守者。
“我从小就喜欢苗绣,在外务工的时候发现外面很少有我们地道的民族服装售卖,村里的年轻人也不会绣,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,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失了。”谈到创办企业的动机,刘英自豪地说道,创办一家企业,制作苗族服饰、宣传苗族文化是她的初衷。
2012年,在外积累了一定发展经验的刘英,决定反哺家乡、回乡创业。得到相关部门的帮助后,她开办了清镇市宏达苗族工艺制品厂,积极组织家乡的绣娘参与苗族服饰制作,带动附近20余名绣娘就业,绣娘们依靠苗家刺绣每户年均可增收10000元,将“指尖技艺”和“古老非遗”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。
“我只要一忙完家务就过来跟姐妹们聚在一起,大家相互学习,有了一技之长补贴家用,更传承了我们苗家文化。”村民杨国敏高兴地说。
宏达苗族工艺制品厂采取订单式生产,主要负责民族特色服饰生产加工销售。绣娘无需全职加入,可一边务农,一边参与刺绣工作,按量结算工资。如此一来,刘英的小厂子带动妇女们“绣”出了能管家、绣着花,美了自己、富了家的幸福好图景,奏响“既是文化也是产业”的时代最强音。
近年来,刘英在推动传统苗绣保护传承基础上,创新探索“传统与科技”融合发展,通过技术革新把现代纺织刺绣技术与非遗苗绣技艺相结合,形成系统化、规范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生产,突破手工制作成本高、规模小、效率低瓶颈,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。
“将来,我会带着绣娘们以苗绣为基础探索更多符合现代审美、贴近日常生活的苗绣产品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苗族刺绣。”谈及未来,刘英信心满满。
时间的叙事以年作伴,在变与不变的岁月中,刘英以针为笔,以线为墨,以“守”艺人的匠心带领腰岩村绣娘们用针线谱写出民族史诗,绣出了美好生活,也绣出了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。在传承续写苗绣文化的路上,刘英一直在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